海角社区-吹箫舔精|线上看 版权所有 Copryright
,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南京市浦口区雨山西路文济楼4楼,邮编:211815,联系电话:(025)58318620 制作维护:嘉硕网络
华东政法大学王海军应邀做“中国‘检察公益诉讼’概念史考察”专题讲座
9月29日下午,海角社区 (纪检监察学院)在教学法庭举办“中国‘检察公益诉讼’概念史考察”专题讲座。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、《法学》编辑部责任编辑王海军应邀主讲,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王超担任与谈人。
海角社区 院长王艳丽教授及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,讲座由梁鸿飞副教授主持。
王海军研究员回顾了检察公益诉讼的历史脉络。他指出,清末民初检察机关已初步承担保护公共利益职能,1906年《大理院审判编制法》首次提及“代表公益监督判官的行为”;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,检察机关的公益代表人角色逐渐显现。新中国成立后,《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》确立最高人民检察署一般监督职权,为制度发展奠基。此后,从1931年革命根据地探索,到1954年宪法确立监督权,再到1979年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》细化职权并赋予支持起诉权,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功能不断完善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“检察公益诉讼”,2017年相关制度正式入法,标志着检察公益诉权确立。
在展望未来时,王海军研究员强调,个人信息保护、反垄断以及无障碍环境等新兴领域都应纳入关注重点。他指出,预防性诉讼正成为重要趋势,检察机关通过主动介入潜在损害案件,能够从源头预防风险、避免事后救济困境。同时,他呼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,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与谈人王超检察长结合实务,分享了基层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经验与挑战。讲座现场气氛热烈,师生积极提问,交流深入。
本次讲座既梳理了检察公益诉讼的历史发展,也为未来制度建设提供了学理与实务启示,对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融合具有积极意义。
本次讲座系“纪检监察大讲堂”“文济天下·法学一级学科学术讲座”系列活动之一,由江苏省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、海角社区 (纪检监察学院)、海角社区 教工第一、第二党支部联合主办。